
傲世皇朝平台首页·恒行娱乐挂机·首页,我国葡萄酒生产虽有100多年历史,但线年代,而得到蓬勃发展应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我国葡萄酒行业迅速发展。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,我国葡萄酒行业开始沿着健康的方向蓬勃发展,有识之士纷纷投资建厂,老企业则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,一些白酒厂、制药厂也纷纷转产葡萄酒,很快在我国掀起葡萄酒生产、消费热潮;果农开始大量种植酿酒葡萄,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;生产厂家不断增加,分布越来越广,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逐年扩大。截至2001年,全国葡萄酒生产企业由过去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,其中知名企业和品牌也由几个增加到十几个甚至更多,生产企业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,年生产能力近百万吨,实际年产量30多万吨,涌现出许多新的、优秀的品牌。有关统计资料显示,2001年全国葡萄酒行业销售收入42.48亿元,上缴税金6.18亿元,实现利润总额4.34亿元。
随着加入WTO,我国许多企业都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,引进优良的葡萄品种、禾苗,发展自己的葡萄基地,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葡萄酒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近几年分别从法国、意大利、德国等国家引进葡萄酒灌装线多套,建立年产万吨以上的葡萄酒生产线多条,新增全新的发酵能力10万多吨。过去多数企业以生产50%以下含汁量的葡萄酒为主,而今,许多大型、中型甚至部分小型企业都以生产干白、干红等全汁葡萄酒为主,全汁葡萄酒的比例越来越高,已接近全国年产量的50%。国家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也在逐年提高,1991年合格率为70.6%,1995年为85.1%,1997年为88.2%,1999年为86.1%,2001年为96.1%。
我国的葡萄酒已经开始走出国门,进军国际市场。与此同时,国外企业家也看准了中国葡萄酒市场存在的巨大潜力,开始重视对中国的投资和宣传。近几年,合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,一些外国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办事处,推销他们的产品及辅料,使葡萄酒市场异常活跃,呈现出勃勃生机。
然而,葡萄酒的热销、市场需求的增加,也给一些不法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: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,没有原料保障,不懂工艺技术的企业,也开始生产葡萄酒。其中的一些产品就是“三精一水”,即用酒精、糖精、香精(包括色素)加水调配而成,与真正的葡萄酒争市场,形成了真假大较量。
我国葡萄酒的质量良莠不齐,两极分化严重,同是葡萄酒,也有天地之差。大部分全汁葡萄酒都能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,从原料到工艺,从内在质量到外包装,都严格按规范进行,追求尽善尽美,使质量不断提高;而半汁及半汁以下的葡萄酒,档次低,质量差,随意调配,有的葡萄酒标称含葡萄汁50%以上,但实际上远远达不到或根本不含葡萄汁,根本不具备葡萄酒的任何特性。这样的酒不仅没有营养价值,还会对人体构成危害。具体来说,不同的区域,葡萄酒生产企业及产品质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———
河北、北京、天津区域:这个区域的葡萄酒企业大都是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,设备和工艺比较先进,产品质量档次较高,有许多知名品牌,全汁葡萄酒的产量占年总产量的77%,是比例最高的一个区域。近几年来,这里发展了大面积的酒葡萄基地,不仅可以自给自足,还可以对外供应大量优质的酒葡萄。
山东区域:山东是葡萄酒生产历史较悠久的地区,特别是烟台、青岛,在葡萄酒生产方面有较高的知名度,葡萄酒的龙头企业张裕公司就位于烟台。然而,此地也滋生出一些条件差、质量低的企业。
河南、安徽区域:这一地区多数企业生产条件差,缺少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,低档的半汁葡萄酒所占的比例较大。
东北区域:主要是以吉林通化为中心的部分区域,以生产山葡萄酒为主,除几个大型企业以外,大多数是近几年随着“山葡萄酒热”而发展起来的。这些企业大多生产条件差,厂房设备简陋,十几个人乃至三五个人就是一个厂,生产不连续,时干时停,产品质量低劣,很多产品山葡萄汁含量较低,基本是用香精、色素、甜味剂、增稠剂等配制而成的所谓山葡萄酒。
虽然近几年我国葡萄酒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,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,与国际葡萄酒相比生产与质量都有较大的差距,面临国际葡萄酒市场的挑战。一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时间短,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缺少经验。多数企业领导缺少对WTO规则的了解,处于盲目生产状态。二是中国葡萄酒质量参差不齐,还有许多企业生产50%以下含汁量的葡萄酒,甚至有的产品含汁量极低,这些“葡萄酒”根本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。随着我国入世后国外物美价廉葡萄酒品牌的大举进入,这些国内葡萄酒弱势品牌将日渐退出市场。三是原产地域命名工作处于起步阶段,至今尚未有正式地域命名的葡萄酒,缺少市场竞争力。四是我国葡萄酒产品标准不统一。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存,特别是一些企业标准都以降低质量指标为目的,导致了许多按标准判定为合格的产品,实际却是地地道道的劣质品。这些酒的存在,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葡萄酒生产秩序,混淆了葡萄酒概念,给广大消费者造成模糊、错误的认识,影响了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市场上的地位,不利于中国葡萄酒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,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重视。